我是冯骥才在线阅读 名家精品、文学、历史 冯骥才 实时更新

时间:2018-05-13 19:57 /都市小说 / 编辑:可晴
小说主人公是朱丽,路霞的小说叫做《我是冯骥才》,这本小说的作者是冯骥才创作的文学、历史、名家精品小说,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文笔极佳,实力推荐。小说精彩段落试读:一种警告,或是对执著地忠实于文学的人一种“伟大的鼓励”。敞命的作品也有限度,迟早会为新衍

我是冯骥才

推荐指数:10分

小说时代: 现代

核心角色:路霞朱丽

《我是冯骥才》在线阅读

《我是冯骥才》第49篇

一种警告,或是对执著地忠实于文学的人一种“伟大的鼓励”。命的作品也有限度,迟早会为新衍不已的人类所淡忘,成为一种史迹。作品的寞,是包括在文学这个巨大的寞事业之中的。

2.文学与生活

文坛关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大概讨论和争论了30 年。我有时想,是不是我们太笨了,怎么连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清楚,而总没完没了地在这上面兜圈子,难古往今来的大师们也和它这样纠缠不休吗?可是,入一想,这里边确实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如文学的质问题等等),特别是它给多年来并非高明、却视为正确的观点解释得一团糊之际。

我想,这里边是不是包两个小问题:

一、什么是“生活”?

二、艺术(即作品)与生活应是怎样的关系?

首先,我觉得,我们一直把“生活”说得太神秘。好似生活只是在某一些人中间,辄指责某作家“没有生活”。可怕!他活着,居然没有生活?

或有另一种说法,即某作家“生活底子厚”,这又做何解释?照这样解释,生活好似飞碟,有人见过,有人见不到。见到的有发言权,没有见到的只有少说话。

怪哉!生活不又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

非得某人到偏远的大森林里生活几十年,遇见过火灾、寿群、大雪封山、土匪作,知许多别人不知的林区生活、传说、土话,才算“有生活”,“底子厚”?那么以描写巴黎生活为主的巴尔扎克是怎么写出他那洋洋大观的数十部中篇汇集的“人间喜剧”?以形形硒硒的城镇小市民为观察对象的契河夫又怎样写他那上千篇短篇小说的?而为什么在经历了二万五千里征那样丰富神奇生活的人中,又不乏文化人,而至今尚没有一部以此为内容的、像事件本一样人心魄的小说?事实上,中外历史上都有许多惊心魄的大事件,往往是人写的。当时并没有人写成文学作品。比如:

《三国演义》、《浒传》、《十字军骑士》、《拿破仑》等等。

其实,人写东西,往往是先有一番经历,心里有许多受,有些是属于自己的,有些是关于别人的,不写出来就受不住时,情和责任就跑出未迫使他拿起笔来(当然他又善于形象思维和有一定的文字表现),于是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毫无神秘之处。

一个人有了很广泛又曲折的阅历,未必能写成作品;这要看他的受和观察的能如何。有人经历非凡,他未必对形象的节有着异常的骗式,他未必能在非凡的生活中概括出形象,找到思想;他未必能把文学所需要的材料储存在心里。像大型电子计算机一样储存下来,而且是随时随地,对人、对社会、对人物、对事件、对大自然乃至对生存世界的一切。渐渐储存,渐渐累积,像大地对淤泥、腐草、落叶、枝柯等等的存积,不知哪一天——或早或迟——能化为可以燃烧的煤,可以冶炼的金属矿石,可视为珍的石油。

但当它一旦在作家创作联想爆发出来,就活生生地闪光地出现了。它像当初下意识地储存时一样新鲜人——我以为,这就是作品中的生活。这也是某些作家,经历并不非凡,而可能写出很多很好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所谓“生活”,核心指的是人。因为生活是人的生活,因人而异。而作品主要表现对象也是人。一部作品能否立得住,也就是看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立得住(我指通常和大部分作品)。有些作家一生中也不过塑造几个人物而已。比如梅里美,只有嘉尔曼、高龙巴和塔曼果三个尽人皆知的人物(像《楼梦》中写了那么多人物已属少见)。一个作家要经过多么的时间和反复验,才逐步清晰、可信、活生生地使一个有典型和普遍的人物在他心里形成,并出现在他的笔端。往往塑造好一个人物,是作家一生的验的结果。

照过去一些通常的说法:认为作家非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找到什么了不起的素材,写篇东西,就是真正的创作,就是“入生活”,未免缺乏文学常识,这是不是曾经盛行多年“培喝政治任务”、“题材决定论”等说法所致?是不是把文

(49 / 112)
我是冯骥才

我是冯骥才

作者:冯骥才 类型:都市小说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